发展与数字化的经济 相匹配的数字金融

时间: 2024-06-09 13:30:08 |   作者; 乐鱼官网客户端

  访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 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欧阳日辉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对于其他四大类而言,数字金融是相对新的一类金融领域或服务。如何理解当前数字金融面临的新机遇?数字金融对金融高水平发展能够发挥啥作业?《金融时报》记者正常采访了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欧阳日辉。

  《金融时报》记者: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摆在首位,您能否谈一下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分别有何内涵?

  欧阳日辉:“科技”和“金融”的融合互动过程中产生了两种金融业态——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我们国家发展科技金融早于金融科技,从1985年就开启了以政策引导科技金融发展的模式。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加强金融科学技术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发布了两份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一般而言,科技金融是指银行、证券与保险等金融机构运用创新金融工具为科学技术创新主体提供资金支持。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科创企业规模通常较小,融资难且贵的痛点多年难解,间接融资、一级市场融资、证券交易市场直接融资多年来通路难畅。当前,科技金融是以赋能专精特新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为目标,通过金融科学技术创新与服务机制及制度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新业态。科技金融不仅赋能专精特新企业,也逐渐向科研院所、创业企业、高校实验室等创新源头倾斜,提供深层次、高精度的金融服务,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而关于数字金融,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概念,国内一般认为数字金融是网络金融、金融科技之后的更高级的金融形态。数字金融是持牌金融机构运用数字技术,通过数据协作和融合打造智慧金融ECO,精准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与数字化的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形态。

  《金融时报》记者:分行业来说,不同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开展数字金融有何异同?数字金融已有哪些实践?

  欧阳日辉:当前,数字金融已经渗透到生产和生活,数字金融业务模式和业态也在不断进化之中。目前最重要的包含数字银行、数字货币、数字支付、数字信贷、数字证券、数字保险、数字理财等业务模式,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金融行业。

  我国数字金融广泛地应用在支付领域,数字支付使用率在全球领先。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6月发布的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数据库(Global Findex)调查数据,2021年中国成年人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为85%,远高于发展中经济体51%的中等水准。我国网络支付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43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3176万人,占网民整体的87.5%。

  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已成为行业共识,代表数字金融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报告2021》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信贷服务广度得分较2017年增加8倍以上,服务深度较2017年增加3.8倍,数字信贷成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力的重点领域。比如,华夏银行于2021年5月成立产业数字金融部,基于产业链上下游交易场景,推出多种数字信贷类产品。截至2022年6月末,已累计服务客户超900户,累计投放金额近240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根据您的研究,各金融机构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情况如何?是否建立了与数字金融相匹配的科技能力?

  欧阳日辉:近些年,金融机构不断加码资金人才投入、强化线上服务,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凭借规模优势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加大在数字化领域的研发投入、人才教育培训。银行、保险集团等大型金融机构设立独立科技子公司,构成了以数字化为引擎,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运营场景多点散发的经营模式。

  数字化能力成为金融机构应对市场之间的竞争的重要标尺,以数字化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导向,促使各大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信息科技的投入力度。2021年,金融行业的信息科技总投入超过3200亿元,其中,商业银行成为金融机构信息投入的“主力军”, 银行机构信息科技投入占金融机构比重接近80%。易观分析估计,2022年,中国金融机构的信息科技投入超3800亿元,同比增长17.99%。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为金融机构重点布局领域。多家银行着手打造云科技体系,如平安银行、上海银行首次提出构建云原生体系,发力云平台建设。随着我们国家金融机构从以资源为中心的云化阶段大踏步进入以应用为核心的云原生阶段,整个金融云市场增速超过40%。2022年,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渗透率超15%,投资规模已突破200亿元。在业务场景方面,各金融机构普遍将人工智能技术大范围的使用在智慧银行、智能投顾、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场景,提升了金融服务价值和效率。

  总体而言,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头部消费金融机构建立了与数字金融相匹配的科技能力,大量的中小银行的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欧阳日辉:当前,金融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影响网络安全、数据权属、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此外,金融科技核心技术攻关能力需逐步提升,地区间、机构间金融科学技术研发和应用不均衡,金融数据综合应用水平不高,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有待提升,数字金融监督管理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金融科技运用中面临数据安全、算法滥用、无序竞争、数字鸿沟等伦理挑战,数字金融制度和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有待强化。

  《金融时报》记者:金融行业怎么样才能做好数字金融?数字金融又该怎样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欧阳日辉:金融机构做好数字金融不是简单地开发线上产品、营销和服务,而是对金融机构经营文化、理念的革新以及组织架构、考核体系、人才教育培训机制的组织管理全方位再造,加快打造轻型敏捷组织。

  数字金融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凝聚共识。政府方面主要进行顶层设计,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和服务体系,同时进行数字金融监督管理和治理。行业主要为数字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扮演组织者和助推器的角色。微观市场主体从自身出发,融入金融科技发展洪流,服务国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不同的社会主体各司其职,持续推动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助力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上一篇:【48812】湖南邵东作协举行第四次暨诗篇学会第2次代表大会
下一篇: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金融科技为何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