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服务均衡性被更多关注未来发展呈现四大趋势

时间: 2024-06-08 06:05:20 |   作者; 乐鱼官网客户端

  科技进步的速度目不暇接,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加速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如何正向激励市场机构不停地改进革新,推动技术进步,填补行业空白?

  “金融科学技术创新需要更加关注均衡性,如果中小微企业得不到特别的帮助,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与大规模的公司形成代际的差距。如何构建层次更为丰富的数字金融生态,体现数字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这是当下有待解决的问题。”日前,在“第九届融城杯金融科学技术创新案例评选”启动仪式上,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表示。

  “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在不停地改进革新、慢慢的提升中,尤其需要注重对客户的帮助,更加关注数字金融服务的均衡性。”杨凯生强调。

  进入AI时代,金融业除了面临技术性变革外,更重要是金融文化和经营理念的变革。

  杨凯生表示,银行数字化需求已发生根本变化,经营环境从过去被动式服务更多转入主动式服务,产业、政务、生活运作模式一直在升级、转型,由此催生出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需求。

  数字化普惠小微金融背后,离不开前沿技术的持续投入与大范围的应用。杨凯生认为,要注意对中小微公司可以提供普惠数字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受限于资源,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很容易与大规模的公司产生代际差距,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新问题。如何构建层次更丰富的数字金融生态,体现数字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微众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马智涛看来,金融机构在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必须对AI技术可能被滥用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例如,新型身份伪造、高科技洗钱等新型风险需要高度关注,这些新型的风险不仅存在于线上渠道,非数字化模式开展业务的机构同样受到安全威胁。金融机构需要AI能力武装自身,提升自有的风控和反攻击模型智能水平,做好敏捷迭代。

  弥合C端的数字鸿沟也是重点。杨凯生表示,不同年龄、地域、职业、收入的人群对于数字化发展成果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管数字金融怎么发展,不应成为部分人群获取金融服务的新障碍。让社会大众都能享受到更智慧、更便捷、更贴心的金融服务,是金融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白准确地提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同时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与会专家看来,数字金融是过去20年里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我国在移动支付、在线投资理财、大科技借贷、手机、场景化金融服务等领域全球领先。数字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中很重要的一章,也是其他四篇大文章中的数字底座。

  展望未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卓认为,数字金融呈现四个发展趋势。

  其一,技术驱动的数字金融。我国金融体系的技术一直在一直在升级,银行年报的关键词由金融科技、数字化变成了智能化,金融科学技术创新也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科学技术创新。以ChatGPT和生成式AI为代表的技术的出现,标志着AI应用跨越奇点,进入智能涌现阶段。

  人工智能解决了哪一些问题?过去几年,居民投资难问题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实现居民财富的有效配置,为长尾投资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投资端难题,同时引导这些资金转向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

  黄卓认为,未来,数字员工、智能办公助手、智能风控、投资者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数字金融的另一个发展的新趋势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在黄卓看来,过去,数字金融创新大部分基于消费互联网,产业端发展不易。产业端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逻辑,每个产业链有不同的核心企业、核心平台、核心的信息流和数据流。这就需要金融科技公司针对不一样产业,探索出适配的数字化金融服务。

  在过去几年,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但同时面临新的挑战,比如产权问题、数据孤岛问题、数据隐私保护、安全问题。黄卓认为,未来,公共数据有望进入规范流通和使用,助力企业信用建设,有助于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基于数据的金融服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在很多国家,数字金融渗透率比较低,为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黄卓分析,金融科技公司出海,不仅能提升我国数字金融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同时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很好的底层支撑。

上一篇:工行李一旗:数字化转型成中小企业“必修课”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助力企业升级
下一篇:京东发布汽车供应链“2+4+X”服务体系以数据打通产业基建和金融体系